社会“认养”,古建筑变身文旅空间!顺德推进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工作

珠江商报   2022-09-27 19:33:07

6092de843af347d3ba359090bfa9f7f3.jpg

 

 珠江商报讯 记者王艳美报道:9月27日,由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杏坛镇人民政府主办的“顺德区利用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工作现场会暨‘和之美学馆’启用活动”在杏坛镇逢简和之梁公祠举行,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现场。

9月27日,领导嘉宾共同见证“和之美学馆”启用。/珠江商报记者杨芳摄

秋日的清晨,杏坛和之梁公祠飘出阵阵咖啡香,吸引年轻人的前往。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祠,在区镇两级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被企业“认养”,被活化成“和之美学馆”,该美术馆的启动仪式于活动当日进行。活化后的古祠成为集咖啡、阅读、艺术文创器物等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花甜喜市。该项目通过活化在地文化、水乡文化、岭南文化、祠堂文化与永春武术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也让现代人将快节奏的步伐慢下来,精心品读古祠带来的文化内涵。

杏坛镇逢简和之梁公祠和之美学馆试营业一个月来,逐渐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点。/珠江商报记者杨芳摄

“和之美学馆”的启用只是顺德区利用社会资源和依靠市场力量对祠堂等历史古建筑以及老旧房屋进行活化利用的一个典范。早在今年4月,顺德区文广旅体局大胆探索,报请区府办出台《顺德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岭南广府文脉传承试点工作方案》,探索良性循环机制,把文物活化利用成“环境幽雅、品质高端、创新活化、传承历史”的公共文化空间,这与今年 7 月国家文物局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文件颇多重合。8月,顺德成立区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推动老旧建筑保护活化工作。

“顺德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贡献单位”授牌。/珠江商报记者杨芳摄

目前,顺德利用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已有一批项目落成。示范案例分别有和之梁公祠·和之生活美学馆、左滩3500书屋、伦教龙田龟苓膏文化体验馆、大良华德里·舍、乐从一如·文旅、西斋刘公祠·腾冲陶塑公仔鼻祖艺术博物馆和桑麻·红房子水岸生活空间。活动现场,和之梁公祠·和之生活美学馆、左滩3500书屋和伦教龙田龟苓膏文化体验馆三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了经验分享。

作为顺德区文物和老旧建筑存量最大的一个镇街,杏坛镇迅速响应号召,作为全区试点镇开展工作,推出文物保护专项--“杏韵守望工程”,通过选取一批权属清晰、空间适用的古建祠堂进行结对,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逢简和之生活美学馆”项目正是“守望工程”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全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岭南广府文脉传承的创新试点。杏坛镇党委书记孙春刚分享了老旧建筑活化利用工作经验,他表示未来杏坛将继续探索更多古建活化的创新路子,为青年人才小镇建设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为顺德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顺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认为,顺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祠堂为代表的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建筑承载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记忆。顺德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奠定了吸纳社会力量活化老旧建筑建设文旅空间的基础。他表示要围绕打造“三个形象、一个IP、两个高地”的工作目标,继续做好利用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的工作。同时,他呼吁社会企业、社会机构(团体)等参与到古建筑活化的工作中来,将文物和老旧建筑活化利用成“环境幽雅、品质高端、创新活化、传承历史”的文旅空间,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活动当天,主办方还进行了“顺德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贡献单位”授牌仪式和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项目签约仪式。

◎ 新路径

凝聚各方资源力量 守护城市文化遗存

近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在老旧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举措。今年,顺德区又启动了顺德区利用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工作,并开始项目试点工作。顺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郑卫红对顺德区利用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加强顶层设计 盘活文化遗存

今年4月,顺德区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岭南 广府文脉传承试点工作方案》,探索良性循环机制,把文物活化利用成“环境幽雅、品质高端、创新活化、传承历史”的公共文化空间,这与今年 7 月国家文物局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文件颇多重合。

此后,顺德迅速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13个职能部门和10 个镇街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解决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过程中,涉及的规划、投资、建设、审批、监管等工作问题。

同时,通过联合审核、一站式办理、一事一议等方式,研究解决老旧建筑的政策障碍和重大问题。

保护活化并重 以活化促保护

近年来,顺德坚持保护活化并重,文物老建筑保护活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活化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01:注重公益:塑造“接地气”的公共文化阵地

以公益性为导向,改造方向为主题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文化培育基地等公共文化场馆,如北滘碧江金楼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等。

02:用“绣花 ”功夫:打造“有人气”的特色文旅项目

这种类别以大良金榜牛乳大街、容桂渔人码头、伦教 678 文化街、陈村千禧坊等特色文旅项目为例,配合片区“微改造”,老旧建筑变身“网红打卡点”。

03:引入资本:培育“很雅气”的文旅空间

今年以来, 顺德通过区镇联动,政企合力,成功打造了杏坛逢简“和之美学馆”、龙江左滩 3500 书屋、伦教羊额龙田龟苓膏文化体验馆、杏坛桑麻红房子水岸生活空间、乐从一如·文旅工作室、乐从腾冲陶塑公仔鼻祖艺术博物馆等一批时尚创意十足的优秀文旅项目。

创新思维路径 探索更多经验

文物老建筑满载历史,一砖一瓦都是文化。据郑卫红介绍,接下来,顺德将进一步创新思维路径,探索更多经验,凝聚各方资源力量,守护顺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存。

一是汇集规划、建筑、设计、旅游、法律、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的专家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提供智库支持。

二是“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开展路演推介,公开招选有情怀、有实力的企业、团队。适时出台配套文件和优惠政 策。

三是试点先行示范,项目分类施策。现已完成对国有和集体产权的老旧建筑摸底调研,精选了一批优质老旧建筑,拟作为新一批活化项目,下一阶段顺德将策划路演推出。顺德将按照建立汇集动态项目库、公开发布资源清单、意向企业向所在镇街申报、办理相关报审流程、推动建设运营、建立监督机制、总结经验加大宣传推广等步骤,全力推进老旧建筑活化文旅空间工作。

四个方向活化古旧建筑建设文旅空间

据介绍,目前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主要有四个建设方向。

方向1:特色民宿

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老旧建筑,其建筑格局、结构安全、使用面积、土地性质等符合要求的,可活化为民宿。如勒流街道勒北村进士里蚕房建筑, 可结合桑园围历史、桑基鱼塘文化、蚕桑养植文化等,打造 “桑”文化主题民宿。

方向2:高品质文化工作室

对有历史渊源且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配套便利的建筑,可活化为大师工作室、 艺术交流空间、设计工作室、创意工作空间等。如容桂街道卫红社区工业路 67 号建筑,周边建有 IF1959 文创园、国家 3A 景区渔人码头,可活化为非遗传承基地。

方向3: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培育基地

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祠堂、老旧建筑,可引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收藏家等社会力量,活化成为各类主题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文化培育基地等。如勒流街道裕祥当铺为我区不可移动文物,可活化为博物馆、艺术馆。

方向4:创意文旅空间

其他灵活的空间,可活化成休闲书吧、文创馆、美术馆、咖啡吧+茶吧、社区共享客厅等多类型创意文旅空间。如杏坛古朗乡约,与起凤桥、 百岁坊等文物连成一片,可配合轻餐饮打造休闲文旅空间。

◎ 试点镇经验分享

“杏韵守望工程”活化古建筑

作为顺德区文物和老旧建筑存量最大的一个镇街,杏坛作为全区试点镇开展工作,推出文物保护专项——“杏韵守望工程”,通过选取一批权属清晰、空间适用的古建祠堂进行结对,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杏坛通过活“古”四步工作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开启老旧建筑活化建设创新空间的杏坛模式。

亮点1:清底数,分门类,发动全民齐心护“古”

据介绍,区、镇、村三级联动完成了杏坛全镇145件文物古建筑的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建立杏坛《文保名录》,绘制《文古地图》的方式,让文物分布位置、损毁程度、产权归属等信息清晰可见。

一方面优选一批“产权清晰、民俗较少、结构完备”的古建作为首批活化对象。另一方面发动成立“文物护卫队”,常态化参与文物的监督巡保工作;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齐心护“古”的良好氛围。

亮点2:募资源,集能量,多方联动聚力修“古”

杏坛镇针对排查所发现的濒危状态的文古建筑,建立台账一册一档,组织加固措施,同时通过统筹“四古”修缮专项、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凝聚乡贤合力、发动热心筹款等方式,分阶段推动整体文古修缮工程。

到今年9月,杏坛镇已筹资8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苏氏大宗祠、逢简明远桥、昌教黎氏家庙等十多处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保护传承了历史文脉。

亮点3:创试点,建机制,广泛征集社企认“古”

为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保工作,杏坛镇制定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细化明确了文保活化的监督机制、评估与退出机制及激励机制。

杏坛镇首先采取“线下公告+线上发布”方式,面向全社会招募热心企业参与计划。此外,还采取“企业+村居”1+1联合申报的方式,确保村居愿景与企业意向的双匹配。与此同时,杏坛镇还采取“荣誉授予+定量扶持”的方式,对古建活化中方式创新、具影响力、复制经验的项目给予激励扶持。值得一提的是,杏坛镇也采取了“镇村监督+年度评估”的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工程进行评估与监督,确保项目过程执行到位。

亮点4:优融合,巧赋能,建立品牌多元活“古”

据介绍,杏坛镇锚定杏坛建设“青年人才小镇”目标方向,充分利用各村居不同特色的古建空间,赋予功能、活化载体、打造品牌。

首先,杏坛镇结合状元、永春、非遗等传统文化,建设一批滨水沿岸、文脉传承的“微展馆”,如马东永春文化展馆、右滩状元文化展馆。其次,杏坛镇融合乡村艺术,创新打造乡村艺术空间,如青田艺术区、桑麻水岸“红砖屋”。最后,杏坛镇激活育才功能,在祠堂中开设青少年乡村科普课程,如古朗的“植物学堂”、青田的“传经家塾”等,多元活古,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示范案例

【和之梁公祠·和之美学馆】

和之梁公祠坐落于杏坛逢简,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30年方建成,是顺德清代宗祠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在区镇两级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引入广东阅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思维与超前理念,将和之梁公祠活化为一间集咖啡、阅读、艺术文创器物等具岭南文化特色的花甜喜市。项目通过活化在地文化、水乡文化、岭南文化、祠堂文化与永春武术文化,承启杏坛逢简,打造顺德的美丽后花园,静享美学生活漫时光。同时链接当地优秀名企,承接相关项目发布会,让祠堂成为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新场景。

【左滩3500书屋】

位于麻洲岗遗址旁,建筑建于20世纪70年代,原为蚕房与村事务会议场所,后又作幼儿托管所,但因各种原因已闲置近25年。借助顺德区示范片区项目资金、顺德区党群共建社区发展基金,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引入致璞研造设计工程(广州)有限公司进行设计提升以及运营,老建筑焕然一新,成为集图书阅览、读书分享、展览、教育训练、咖啡轻食为一体的乡村复合空间,同时提供一系列公益服务,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伦教龙田龟苓膏文化体验馆】

位于伦教羊额村,与市级文物“鸣石花园”相邻,由佛山市龙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活化改造。项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由9间富有岭南特色的古旧青砖瓦房修缮活化而成,集中展示龟苓膏历史、中草药和龟的知识科普、制作体验及新派龟苓膏茶饮体验等。

项目在保留建筑原风格的同时注入时尚元素,除重点介绍龙田龟苓膏文化、历史以及现场体验外,还融入书吧、邮政等元素,呈现书香与怀旧。注重与周边元素融合,与鸣石花园、卢氏大宗祠等合力打造羊额村连片文旅名片,振兴乡村经济发展。

【华德里·舍】

华德里·舍毗邻大良“第一码头”,所处为顺德旧日繁盛的客货运输重地,经历时代的逐浪渐渐没落。后引入华德里舍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活化改造,以文旅综合项目的新身份被唤醒。它是由顺德旧邮局及其职工宿舍、百年曾氏古宅改造而成,结合百年邮局文化、广府文化等艺术表达,让旅客与来访者感受顺德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乐从一如·文旅】

坐落于乐从小布村的一座老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引入一如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在保留建筑原始结构和岁月之美的基础上,活化改造为创客设计工作室,注入当代艺术设计理念,古为今用,打造当代质朴生活的自然景观庭院。一楼为文人雅集空间(茶艺/古琴/书画为主),二楼为设计创意团队的头脑风暴办公之所。

【西斋刘公祠·腾冲陶塑公仔鼻祖艺术博物馆】

古朴幽雅的西斋刘公祠,于清光绪十一年重建后延续至今,有青砖灰瓦,蓝色琉璃瓦当,陶塑窗花更是独具特色。

近年来,引入刘氏陶塑世家第四代传承人共同对祠堂进行修复活化,百年古祠变身为艺术博物馆,同时举办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公益讲座、艺术展览等,活跃社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特别是随着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青少年非遗传承基地在乐从腾冲陶塑公仔鼻祖博物馆揭牌,古老祠堂在新时代再出发,推动陶塑文化艺术绽放光彩。

【桑麻·红房子水岸生活空间】

位于杏坛镇北街百年古村落中,最早的前身是清代的祠堂,后在计划经济时代推倒重建成红砖蚕房,由口岸文旅集团活化改造,保留原建筑风格,融入新国风等多元设计理念,将百年历史渊源的红砖屋,重新设计修缮为多元艺术生活空间。

项目盘活旧屋古建的同时,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餐饮娱乐等多元千变业态,以点带面提升空间活力、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唤活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底蕴。

◎ 参与方式

企业如何参与文物保护?

企业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参与文物保护活化:

方式一:出资修缮。对于保存状况较差的文物,有意愿的企业可结对出资修缮,区、镇、村优先给予修缮经费配套。如果企业有意愿在文物修缮后继续参与文物活化利用,可优先给予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运营管理权。

方式二:活化利用。对保存状况较好的文物,有意愿的企业可结对活化。活化方向为企业产品或形象展示、专题博物馆、知名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吧、书吧、文创产品展厅、茶室、 传统工艺作坊等。活化空间力求设计精致、格调高雅,艺术 性、实用性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视频/珠江商报记者梁颖晋 吴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