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戎装虽脱,军魂犹在,在“新战场”筑梦远航;他们退役不褪志,创新创业,建功新时代。在桂城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 ,他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谱写追梦人生新篇章。为弘扬退役军人永葆本色、奋发图强的模范精神,在社会形成尊崇、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风尚,珠江时报推出“军人本色 桂城榜样——2022桂城十佳退役军人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桂城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敬请关注。
她曾是英姿飒爽的特战女兵,上天能伞降、下海能操舟,各项素质不输男兵的铿锵玫瑰;她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奔赴“疫”线彰显担当;退役后,她返回校园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主动当起志愿者服务大众,让军人精神和爱国情怀薪火相传……
她,是2022年度桂城“十佳退役军人”陈鹤琴。
陈鹤琴作为桂城街道绿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代表参加“关爱桂城”授勋典礼。
谁说女子不如男
“以前会经常从影视片和故事里了解军人,被他们赤诚奉献精神折服。”陈鹤琴说,成为军人的梦想,早已在她的心中萌芽。2017年,高考结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就在网上报名参军,经过层层筛选顺利入伍。
刚入伍时,陈鹤琴连体能考核的3000米几乎完成不了。“后来我想,既然选择了来当兵,就不能当逃兵,无论如何也要咬牙坚持下来,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为了能加入女子特战队,陈鹤琴在班长和战友的帮助下,迎难而上,体能一点点提高,就算摔倒,膝盖流血都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入选女子特战队。
面对满身伤疤,她笑言:“作为女生,我没觉得伤疤难看,反而觉得它们是我军营生活的见证,也是对我未来生活的一种勉励。”
在艰苦的训练之余,陈鹤琴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她经常会挤出时间出来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凭借其出色的表现,两年来,她先后被评为“优秀新兵”“优秀义务兵”。
2019年退役后,陈鹤琴继续回到哈尔滨理工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在校园里,她认真学习,扎实钻研专业知识,还多次获得奖学金,并获评“三好学生”。
换个“战场”冲在前线
2021年初,桂城街道绿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公开招募退役军人志愿者,当时身在北方校园的陈鹤琴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报名加入。
报名后,一直远在他乡未能与战友一同守护桂城,让她倍感遗憾,今年寒假回到桂城,她直呼“终于归队了”!
陈鹤琴加入桂城街道绿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服务。
原来,早在入伍前,就读初中的陈鹤琴就经常被父母带去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桂城的中区、大圩、大德社区,以及文化公园志愿V站、城市广场志愿V站等,都曾有陈鹤琴一家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身影,义卖、义教、志愿V站值班、活动主持……一次次志愿服务不仅让她得到锻炼,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更是让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烙在她的心里。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桂城,桂城街道绿蚁志愿服务队全力支援海逸社区开展区域核酸采样,号召退役军人参加志愿服务,陈鹤琴看到招募信息后,立刻报名加入防疫一线,助力桂城区域核酸检测工作。
“您好,麻烦打开葵花码。”“您可以排这边,速度比较快。”现场,她与其他志愿者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耐心指引等候检测的群众、告知检测流程,手把手协助群众准备粤康码和葵花码,协助维持好秩序、做好疫情防控宣传。
陈鹤琴在核酸检测现场协助,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一天下来,除了吃饭时间,她基本都是站着,虽然很疲惫,但想到能为群众服务,为桂城防疫工作作贡献,她又再次打起了精神。“这就像换了个‘战场’,能够冲在前线,我也感到很自豪。”陈鹤琴说。
以志愿服务诠释军人担当
最近,开学临近,陈鹤琴选择留在学校当起志愿者,为进校进公寓隔离的同学做指导。
从上午7点半开始,身穿防护服的她一刻都未能停歇,协助钉钉扫码签到、体温检测、检查48小时核酸证明、指引返校学生做核酸检测、公寓入住登记……直到晚上6点半后,才能停下来好好休息,但她却说:“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其他同学,让学校能够顺利开学,也感到十分幸福。”
陈鹤琴(中)协助返校学生进行核酸检测。
虽脱下戎装但依然不改本色,用志愿奉献诠释军人担当,用服务精神延续红色基因。在陈鹤琴看来,穿上志愿者服装,就代表了一份责任。“我想要把军人退役不褪色的精神传承下去,只要是需要我的时刻,我都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站好每一班岗。”
文/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梁棋清
通讯员 廖昱萍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