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江商报记者李文杰 实习生曾嘉莹
为了改变传统鱼灯表面平涂过于单调的表现风格,何振楠大胆地采用光彩夺目的镭射材质,令鱼灯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再加上羽毛等装饰品,提高鱼灯的观赏价值,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
用青春的方式让大良鱼灯焕发新活力,使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这是顺德青年设计师何振楠的创作理念。他以青年的视觉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并怀着一颗“公益之心”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顺德青年设计师何振楠和他创作的鱼灯作品。
何振楠从高中开始就学习美术,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立足于设计岗位,以青春之力助力顺德“非遗”文化的推广。
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工艺复杂、受众少等原因,难以得到传承发展。何振楠不愿看到如此优秀的技艺消失,他便运用自身所长,用更加“青春”的方式表达内涵丰富的“非遗”文化。
“现代的年轻人不愿意了解‘非遗’文化。我认为并不是文化本身缺乏魅力,而是了解文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当代人来说,他们只是懒于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了解。”何振楠对于“非遗”文化传承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于是,何振楠开始对“非遗”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他认为,只有先让“非遗”文化被人看见,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何振楠对大良鱼灯“非遗”的历史、制作技艺、扎作步骤乃至所需的一篾一布进行了深入了解。然后,他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对灯的形状及材质进行了更加“青春”的改造,结合传统非遗技艺和当代艺术风格,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鱼灯作品,在2021年“山海绘梦卷·大良鱼灯技艺”主题展览上亮相后,令人耳目一新。
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动与何振楠联系,共同开展大良鱼灯公益制作活动,吸引许多市民参与制作。鱼灯作品和制作技艺受到了市民们的热爱。
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何振楠也参与到顺德历史文化的推广。他多次到清晖园实地走访后,根据造园理念和文化特色,采用手绘水彩风格,设计了“清晖园导览手绘地图”,突出了清晖园清雅的建筑艺术,让广大游客感受到了清晖园的独特魅力。
在创作之外,何振楠时刻谨记自己作为共青团员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公益服务。上学期间,何振楠一到寒暑假就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当中,包括参加关爱环卫工人项目,积极成为一名网络文明宣传志愿者,传播科学防疫知识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新青年甘于奉献、创新有为的责任担当。
何振楠立足岗位、发挥所长,推动了顺德“非遗”文化传承和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他被评为2021—2022年度“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
青年说
“我们生于这个社区,长于这个社区。我们作为青年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一定要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公益活动,为社区服务,也只有爱社区这个‘小家’,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这个‘大家’。”
——何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