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金榜:一条深巷承载数代人的牛乳情怀

珠江商报   2022-03-21 22:17:49

b3fe180abbeb45d1bd07a5e5451822d0.jpg

一条幽深狭窄的小巷,沿路走进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牛乳香。昔日这条寂静的小巷,如今成为了顺德小食的聚集地。每天,专程而来寻味和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然而,据当地老人回忆,这条小巷养牛奶和做牛乳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或更早期。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这条深巷,在历史的沉淀中散发出特有的韵味。

回忆:一家几代与牛结下不解缘

据金榜老人回忆,昔日金榜,鱼塘密布,养牛业繁盛,几乎每家每户都做牛乳。一家三代以上养水牛、做牛乳的比比皆是。九旬的冯老太,自嫁到金榜后,便学习养牛和做牛乳。她说,丈夫的爷爷奶奶开始就已经从事这行业了,到她的女儿现在还在做牛乳。

她嫁到金榜的时候是不会做牛乳的。在她家公家婆的年代,家里已经是养牛和自己做牛乳的。一家几代,养牛、做牛乳分工合作。冯老太的老公负责割草喂牛,她有时帮忙割草、放牛,也在家学习做牛乳。家里的三位姑太(自梳女),一人打理家务,两人帮忙养牛和做牛乳。冯老太的家婆经常将牛乳带到别的地方售卖,她也有帮忙在本地销售。

她说:“近的就在大良、伦教等地方卖,远的要去到番禺等周边城市。我家婆每次到周边城市卖牛乳,凌晨3点就起来,将牛乳用盘子装好,再放进两个竹箩里,用竹竿子挑在肩膀,就步行出发,晚上大概7点多才能回到家。”

冯老太的儿媳妇徐女士刚嫁到金榜时,也不会养牛和做牛乳,在冯老太及其他家人的教导下,她也成为了做牛乳的能手。冯女士的儿媳妇和女儿,都会做牛乳。目前,依然有两位女儿在金榜做牛乳生意。如今,她60多岁的女儿阿芳在金榜上街设有档口,她说她年轻时也像其妈妈那样带着牛乳到处售卖。“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将做好的牛乳打点好,在大良乘坐汽车到伦教去卖,一趟车才五角。对比长辈们以前步行,我能坐汽车去卖显得太幸福了”。

在金榜,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几代人都做牛乳,传承牛乳制作工艺。目前还在经营牛乳业的,至少是家族中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传承人。他们说,如今还坚持做这门手艺,是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发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升级

近年来,金榜社区将金榜上街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共融的旅游文化一条街,将金榜上街500米破烂路面进行修复、完善各家各户出水口、增加金榜历史宣传画廊和牛乳宣传图片,并翻新了北帝庙等。

这里的游客逐渐增多,而且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游客中不只有本地游客,有更多的是外省游客,甚至外国游客。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这里的文化,被这里的文化韵味吸引而来。当然,也因为顺德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的金榜牛乳、双皮奶等特色食品,自然也成为游客青睐的小吃。

坚持从事牛乳行业的家族,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创新的路子。近年来,金榜牛乳匠人梁淑班和她的两个儿子,用胡萝卜、菠菜、桑果等汁液,将牛乳做得五彩缤纷。“这是我们一个大胆的尝试。”其儿子欧阳巨康说:“传统牛乳都是白色的,我们思考是否可以用蔬果的色素将牛乳变得色彩丰富呢?”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他们成功用胡萝卜、菠菜、桑果等汁液做出彩色牛乳。不但如此,欧阳巨康还曾经尝试制作金属牛乳磨具,甚至半自动化牛乳生产线,由于各种客观条件,让他停下了这个领域的研究,他表示以后还会在这个领域进行探寻。

文/ 珠江商报记者王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