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三水区博物馆馆藏之新石器时代青玉斧

佛山日报   2021-06-09 10:00:11

三水区博物馆成立于1989年,位于三水区森林公园纪元塔建筑群内,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藏1181件/套,包括陶瓷、玉器、丝织、书画等,其中以白坭银洲贝丘遗址的玉器最具地域特色。

第二届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之“珍宝纷呈——佛山馆藏精品展”上,三水区博物馆带来新石器时代晚期青玉斧,它是三水区白坭银洲贝丘遗址的重要文物,距今3000年至4000年。今日,该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负责人、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院长黄可佳向读者介绍这件玉器。原来,该玉非广东石料,属和田玉种,可能通过长途贸易或交换获得,是重要礼器,也是古人首领的权力象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青玉斧。/三水区博物馆供图

遗址发掘曾吸引中国顶级考古专家

在佛山三水白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它就是具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白坭银洲贝丘遗址。

2014年—2015年,黄可佳还是一名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他跟随导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赵辉来到三水,今日已是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院长的他,依然深入研究白坭银洲贝丘遗址。“自上世纪90年代, 银洲贝丘遗址一度引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考古学顶级专家学者联合考古,经过朱非素、李子文、赵辉、冯梦钦、吴海贵等人四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陶器等。”黄可佳回忆道。

  三水区博物馆供图

黄可佳告诉记者,在银洲遗址发掘前,在珠三角地区做过很多考古工作,但历史遗迹丰富的遗址并不多,而白坭银洲贝丘遗址保存较完整,是珠三角史前最有代表性的贝丘遗址,通过对它的发掘和研究,由点及面,可以了解珠三角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

  三水区博物馆供图

专家们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古代的灰坑和房基,说明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会使用火煮食,并会建造房屋抵御严寒和野兽的侵袭。他们喜欢吃海鲜贝类,吃完贝肉后,就把贝壳遗弃在遗址周围,时间久了,形成一层层的贝壳堆积,“我发现这些贝壳外形较完整,看得出不是撬开壳生吃的,应该是用陶器等容器煮熟,方便取肉。”黄可佳说。

 

         三水区博物馆供图

发掘中发现了多件珍贵陶器和玉器,其中有一件呈墨绿色的玉斧,引起他的关注。黄可佳谈到,他在广东考古多年,像这样体量的玉器非常少见,是透闪石,属和田玉种,非常珍稀,并且石料并非出自广东地区,从北方运往三水,可能通过长途的贸易或交换才能获得。

      三水区博物馆供图

 “目前考古研究还在进行中,其中涉及了文化谱系研究、聚落考古研究、动物考古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未来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自2013年至今,黄可佳博士长期在三水深入研究银洲贝丘遗址,预计有关考古发掘报告会在五年内出版。

玉斧非“斧头”,只有首领才有资格佩戴

据了解,从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已发现并使用玉石,其中包括具有实用性的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用作装饰品的玉环、玉镯、玉璜、玉玦等。

到了新石器时代,玉器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此时的玉器以有孔玉、平面玉器为多。三水区博物馆展出的玉斧属于平面玉器,用玉制作的斧是由石斧发展演变而来。三水区博物馆负责人说,造型上,这件玉斧根据西樵山遗址石器造型演变而来,但它是礼器,并非劳作工具,“我们观察过,这个玉斧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属于陪葬物品。”

      三水区博物馆供图

 这件青玉斧,长13.8厘米、宽4.5厘米、厚度0.9厘米,玉质呈墨绿色,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上下两端厚薄不一,上端打磨得较为平齐,下端则有斜刃,是随葬品中制作精致的一件,玉器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玉的本色。

从玉器品级来看,在已发现的广东早期古人类的玉器中,并不多见。三水区博物馆负责人谈到,远古部落群里的首领才有资格佩戴这种玉器,佩戴这种玉器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还标志着玉器主人财产十分丰厚。

     文/佛山日报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