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薪火传承百年,石湾刘胜记陶艺梁园收藏展开幕

禅城融媒体中心   2022-02-26 21:25:09

十八个罗汉,或降龙、伏虎,或骑象、坐鹿……2月26日上午,“耕陶六代----石湾刘胜记陶艺传承佛山梁园收藏展”开幕,石湾陶塑经典之作《十八罗汉》组塑惊艳“亮相”。展览在佛山梁园刺史家庙展馆和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临展厅同时展出,展期持续至3月25日。

刘胜记第二代刘佐潮创作的《拍蚊公》。/佛山日报记者黄瑶摄

广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王业群、佛山市政协副主席麦洁华、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佛山市原副市长黄振辉,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刘炳及刘胜记家族成员出席此次展览开幕式。

展出213件工艺大师作品

在佛山石湾制陶业,“石湾·刘胜记”不仅是清代末期一家店号,还是石湾公仔技艺传承至今、无间断的刘氏家族的别名,有140多年历史。六代人共有26人在石湾陶业耕耘,撑起一个兴旺的陶艺大家族。“石湾·刘胜记”成为石湾陶艺最出名的店号。时至今日,当代“石湾·刘胜记”有26位传承人,包括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刘炳,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刘雪玲,3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5位省级大师,5位市级大师,3位高级工艺师;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3位市级非遗传承人。

“刘胜记”传承人向禅城区博物馆捐赠16位传承人签名的陶艺作品《诗圣杜甫》。/佛山日报记者黄瑶摄

这次展览展出刘胜记陶艺第一代刘辉胜,第二代刘佐潮,第三代刘垣,第四代刘泽棉、刘炳、刘锦文,第五代刘淑贞、刘兆津、刘润强、刘健芬、刘雪玲、刘志斌、刘惠芳,第六代刘嘉熹、刘梓洋、刘浩锵、苏玉玲、伍蔚蔚、方颖图等16位刘胜记陶艺传承人的213件作品。

刘胜记第六代苏玉玲与朱家谊创作的《卫士》。/佛山日报记者黄瑶摄

213件作品均是16位收藏家提供的收藏品,当中有清代、民国初期的原作,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湾陶艺三个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有20世纪80-90年代的龙窑红钧釉窑宝级力作,涵盖人物、动物等多种题材。极为珍贵的是《十八罗汉》组塑,这套石湾龙窑红钧釉作品是1980-1981年由刘泽棉、刘炳、刘兆津联合创作的大型组塑,1981年到香港展出,引起极大轰动,推动石湾陶塑在海外市场传播、发展。这次这套石湾陶艺组塑在佛山展出,有幸让观众近距离欣赏,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今次展览是首次举办,题材丰富,包含了各代人的作品,有不少原作品和精制品。”刘泽棉介绍,展览作品无论从造型、釉色上都是难得一见。可谓造型美、釉色美、坭釉火之三美佳作,是藏家花了很多精力、财力和心血,从各方收集而来的。

石湾陶艺近年最大型的展览

“能欣赏到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刘胜记’传承人陶塑作品,真是大开眼界。”陶艺爱好者陈先生说,他得知有这个展览,专程一大早赶过来梁园,一睹《十八罗汉》的风采。“这石榴红釉太高级了,每尊罗汉像都气派辉煌,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陈先生表示,与传说及民间故事中的罗汉一样,这套塑像中的每一个罗汉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它们生动的面部表情、夸张的神态、举手投足等都刻画入微,生动传神。

市民拿起手机拍照记录展览作品。/佛山日报记者黄瑶摄

作为这次展览的主办单位之一的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用了佛山梁园刺史家庙展馆和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临展厅两个展览馆举办佛山石湾陶艺近年最大型的展览,旨在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项目,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要求,禅城区委区政府建设岭南文脉之城的部署,通过展现佛山石湾陶艺风采,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注入梁园文化活力。

刘胜记第三代刘垣创作的《公孙桃》。/佛山日报记者黄瑶摄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使石湾陶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开拓创新。”刘泽棉表示,此次展览的目的是弘扬石湾陶艺几百年来一代一代相传的艺术精髓、非遗技艺,让石湾陶艺传承下去。


文/佛山日报记者黄瑶 通讯员/罗丹